鋼鐵供給側改革:去產能、需求側配合和企業微觀層面調整
2025-01-03 09:21:42 來源:
() 評論:0 點擊:
在過去的十年中,鋼鐵行業經歷了一場深刻的變革。2011年至2015年,行業景氣度急劇下滑,主要原因是房地產投資增速放緩以及鋼鐵產能的無序釋放。地方政府的保護主義和GDP考核指標使得去產能的政策未能有效落實,供需關系惡化,行業虧損逐漸顯現。高負債率和自2011年起盈利的快速回落,使得現金流緊張,行業面臨嚴峻挑戰,供給側改革迫在眉睫。
供給側改革的核心在于實施多層次、多手段的系統性措施,重點包括去產能、需求側配合和企業微觀層面的調整,旨在迅速防范行業風險,確保行業穩定。2016年,國務院提出在五年內壓減粗鋼名義產能1億至1.5億噸。通過工信部的產能核查,優先去除超出備案的產能,2016至2018年間累計壓減了1.45億噸。
打擊“地條鋼”是供給側改革的重要舉措之一。2017年上半年,成功打擊了1.4億噸地條鋼,顯著減少了市場流通量,優化了行業基本面。同時,產能置換政策通過減量置換比例的調整,進一步實現了產能的實質性壓減,助力供給側改革目標的達成。
在需求側,2016年汽車購置稅的減免以及2017-2018年棚改貨幣化政策的實施,刺激了地產投資增速,推動了鋼鐵需求的增長,形成了供需雙優化的局面。盡管鋼鐵股在2016年初政策發布后經歷了波動,但隨著2016年三季度基本面數據的逐步兌現,鋼價上漲帶動了鋼鐵股的全面上行。
改革并未就此結束,近年來通過粗鋼平控等手段持續推進。未來,行業可能通過超低排放改造和能效標準等措施進一步深化改革。隨著外部性影響的減弱,行業負債率未惡化至2015年水平,銀行對行業的放貸也變得更加謹慎,供給側改革的強度將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調整。
鋼鐵行業的供給特征愈發明顯,這與2016至2018年間實施的立體化改革措施密切相關;仡櫣┙o側改革的背景,2011至2015年間,鋼鐵行業經歷了顯著的低迷期,主要原因在于需求側的變化,尤其是房地產投資增速的持續下滑,2015年甚至出現了負增長。同時,鋼鐵產能的無序釋放使得行業面臨嚴峻挑戰。盡管政府提出了去產能的政策,但實際執行受到地方保護主義和GDP考核的制約,導致供需關系在這五年間急劇惡化,2014和2015年間,行業虧損逐漸顯現。
為何僅因短暫的虧損就需進行改革?這源于鋼鐵行業多年來的資本開支擴張,導致企業負債率高企。自2011年盈利見頂后,行業迅速回落,現金流緊張,稍有虧損便會引發財務危機,迫使行業不得不采取供給側改革。
更為重要的是,鋼鐵和煤炭行業的外部性極強。鋼鐵年產值約在3至4萬億之間,煤炭也在萬億級別,而電解鋁、水泥、玻璃等行業的產值則相對較低。因此,一旦鋼鐵和煤炭行業崩潰,將對地方GDP、稅收和就業造成巨大沖擊,甚至可能影響金融系統的穩定。
在2016和2017年被認定為過剩行業之前,銀行對鋼鐵和煤炭行業的借貸比例極高。如果這兩個行業出現崩潰,金融系統將面臨壞賬風險和信用違約的威脅,社會穩定也將受到影響。實際上,已經有一些標志性的破產事件發生,如山西海鑫鋼鐵、天津渤海鋼鐵和遼寧東北特鋼等大型企業相繼出現債務危機。這些信用違約事件及其潛在后果,促使高層決策者啟動了鋼鐵和煤炭的供給側改革,拉開了行業轉型的序幕。
供給側改革的浪潮自2016年起席卷鋼鐵行業,盡管其名為“供給側改革”,但核心在于“改革”本身。這一過程不僅需要供給側的多項措施,還需需求側的配合與企業微觀層面的協同,形成一個系統性的改革框架,以快速實現防范行業風險和推動行業發展的目標。
供給側改革的首要舉措是去產能。2016年2月,國務院發布了關于鋼鐵行業化解過剩產能的意見,計劃在五年內壓減粗鋼名義產能1億到1.5億噸。去產能的標準基于工信部對鋼鐵行業的摸查結果,所有鋼企需上報產能數據,實際產能超出備案的部分將優先被淘汰。同時,淘汰高能耗、高污染的小型高爐和轉爐也是重要標準。2016年至2018年,鋼鐵行業連續三年去產能,累計壓減1.45億噸,遠超原定目標。
另一個關鍵舉措是打擊“地條鋼”。2017年初,全面開展打擊行動,半年內淘汰了1.4億噸地條鋼產能,相當于合規粗鋼產量的九分之一。這一舉措顯著收縮了供給,優化了行業基本面,涉及工信部、住建部、質檢總局、環保部和公安部等多個部門的協同,顯示出行動的嚴厲性。
此外,產能置換作為去產能的補充措施,最初置換比例為1.25倍,后擴大至1.5倍。即賣家出售125萬噸產能,買家只能投產100萬噸,形成25萬噸的產能劣勢。2016至2018年間,產能置換交易活躍,主要因市場基本面良好,國企手中有閑置產能指標,民營資本則愿意高價購買。
然而,隨著時間推移,產能置換過程中也暴露出新投產能增產及地方監管不嚴等問題,這些亟需解決,以確保供給側改革的成效。
鋼鐵行業的供給側改革正在經歷深刻的變革,產能與產量的關系愈發復雜。與其他行業不同,鋼鐵行業的高爐產能可能達到100萬噸,但通過后續的轉爐和廢鋼補充,實際產量卻可能飆升至120萬噸甚至130萬噸。這種現象使得鋼鐵產量的控制變得異常困難,尤其是在新設備投產的背景下。供給側改革結束后,2018至2020年間,鋼鐵產量反而增長了7%至10%,這與新設備的引入密切相關。
今年第三季度,工信部暫停了實施了八九年的產能置換政策,標志著一個糾偏的過程。未來,產能置換可能會以新的形式出現,這也是2016至2018年供給側改革的第三個重要抓手。
與此同時,兼并重組的鼓勵也在持續推進。中鋼協指出,兼并重組已進行十余年,其核心在于防范風險,而非單純的去產能。改革的初衷是通過提升企業的內生盈利能力來應對風險。以寶鋼收購武鋼為例,盡管短期內可能對寶鋼的業績產生負面影響,但這種內部化處理加速了風險的化解。
環保限產則是供給側改革的第五個抓手。在2016至2018年間,環保限產措施在華北地區尤為顯著,旨在保持行業的高景氣度,延長企業盈利周期。通過行政手段限制開工率,尤其是在秋冬季的需求淡季,鋼鐵行業的景氣度得以維持,盡管實施過程中伴隨一些負面新聞,但其在維持行業穩定方面的作用不可小覷。
供給側改革的成功還需依賴需求側的配合。2016年的汽車購置稅減免和2017至2018年的棚改貨幣化政策是需求側的重要舉措,尤其是棚改貨幣化推動了中小城市的新一輪地產周期,帶動了投資、銷售和施工的全面增長。這一增長使得鋼鐵總需求每年增加五六千萬噸,年增速達到7%至8%。供需雙向優化推動了鋼價和企業盈利的上行,許多企業在此期間迅速改善了經營狀況。然而,部分企業因危機嚴重,未能及時享受到改革帶來的紅利。
在鋼鐵行業的艱難時刻,企業們面臨著生死存亡的抉擇。沒有像寶鋼股份和中信特鋼這樣的巨頭出手相救,許多企業只能選擇自救。裁員和債轉股成為了主要手段,前者通過降低人工和管理費用來減輕負擔,后者則將銀行的債權轉化為股權,降低財務壓力。這一策略在2017-2018年鋼鐵股牛市的背景下,幫助企業順利減持股權,實現了資金的有效回流。
通過裁員和債轉股的組合,企業的費用得以降低,壓力也得到了階段性的緩解。供給側改革的措施不僅僅局限于供給端的調整,還包括需求側的刺激和企業自救的多重策略。結果顯而易見,2016至2018年間,鋼鐵行業的凈利潤迅速攀升,資產負債率也大幅下降,企業的財務狀況得到了顯著改善。
然而,改革之路并非一帆風順。裁員問題的處理、補償方案的制定,歸根結底都與資金密切相關。為此,中央政府推出了約1000億的專項獎補資金,支持供給側改革,幫助地方政府解決裁員帶來的矛盾。各地根據退出產能的任務、需安置的職工人數等因素獲得財政補貼,表現優異的地方還可獲得額外的獎勵。
盡管如此,部分地區仍面臨挑戰,尤其是東北的黑龍江、吉林等地,因就業機會稀缺,群眾的抵觸情緒較為明顯,甚至出現了聚集性事件。這些問題與區域經濟差異密切相關,東部地區的就業機會相對較多,員工在獲得補償后更容易再就業或創業,而東北地區則相對艱難。
在股市表現上,鋼鐵行業的復蘇同樣經歷了波折。2016年之前,市場對去產能和改革措施的信心不足,鋼價在2015年觸底后雖有短暫反彈,但隨即又回落。直到2016年三季度,政策逐步落實,市場數據開始好轉,鋼價隨之上漲,帶動了鋼鐵股的整體回升。這一波上漲持續到2017年8月,整個板塊迎來了普漲的局面,標的股的表現也隨之提升。
鋼鐵行業的改革之路正在經歷深刻的變革。從2017年第四季度到2018年上半年,鋼鐵板塊在高位震蕩中逐漸分化,供給側改革的成效開始顯現。各大鋼企的噸鋼毛利差異逐漸浮出水面,成本控制和費用管理出色的企業,盈利彈性顯著,吸引了更多投資者的青睞,而盈利能力較弱的企業則漲幅有限。
在這一階段,南方鋼企和螺紋鋼成為市場的焦點。南方鋼企在成本和費用管控方面表現突出,而螺紋鋼因棚改政策的推動,成為盈利彈性最大的品種。方大特鋼、新鋼、三鋼閩光等南方企業因此在市場中脫穎而出,漲幅領先。
然而,2018年10月,韓正副總理提出環,F場禁止“一刀切”,這一政策被市場解讀為供給側改革力度減弱的信號,導致板塊收益持續下滑。與此同時,貿易戰的影響也讓經濟承壓,各地政府可能會依賴鋼鐵行業來維持GDP和稅收,因此對行業的監管有所放松。
盡管基本面單價跌幅不大,但由于淡水河谷礦難,鐵礦石價格逆勢上漲,支撐了鋼價。2019年,盡管地產數據疲軟,鐵礦石價格卻因供給端問題持續走高。
供給側改革并未停止,而是不斷演進。2016至2018年間,改革的手段主要集中在去產能、打擊地條鋼和環保措施上。近年來,改革的重點轉向粗鋼產量的平控。2020年粗鋼產量達到10.65億噸,2021年減少至10.35億噸,2022年繼續下降,2023年預計持平,顯示出改革的持續性。
未來,改革手段可能會包括超低排放改造和能效標準的提升。到2025年,行業需完成80%以上的超低排放改造,但部分企業因資金不足可能無法達標,政府的態度將是關鍵。
與2015年底和2016年初相比,當前鋼鐵行業面臨的外部壓力顯著減輕。如今,行業整體負債率并未惡化至當時的水平,彼時全行業負債率超過80%,甚至高達90%以上,銀行和金融機構面臨巨大的壞賬風險。那時,鋼鐵和煤炭行業的債務占比極高,而如今,因前幾年這些行業被認定為過剩產業,銀行對其放貸變得更加謹慎,導致債務規模大幅縮小,外部風險也隨之降低。因此,供給側改革是否會再次加大力度,仍需持續關注。
上周五,中鋼協的新聞再次提及產能退出機制和兼并重組,這一話題自2016年至2018年間便未曾停歇。中鋼協作為行業協會,其效率尚未達到政策層面的效果,政策的出臺往往依賴于國務院的多部門協作,而中鋼協僅具備建議權。因此,未來是否會有新的措施,仍需靜待觀察。
當前的重點在于需求側的刺激,是否需要進行供給側的匹配,行業層面可能存在優先級的劃分。以往光伏行業的供給側改革優先級更高,這一點值得注意。因此,若要配置鋼鐵股,需綜合考慮多個因素。參與主題概念行情時,建議選擇那些業績相對優異、經歷過壓力測試的龍頭企業。這些企業不僅具備兼并重組的潛力,還有穩健的業績支撐,能夠參與市場行情,如寶鋼、華菱、首鋼和新鋼等。
上一篇:1月3日新疆地區生鐵價格行情
下一篇:1月3日山東地區生鐵價格行情
評論排行
- ·球墨鑄鐵管價格競爭 部分地區價格有所下調(1)
- ·東北生鐵價格繼續弱勢下滑 市場形勢嚴峻(1)
- ·中國鐵合金工業協會來涪陵大朗鋁業公司調研(1)
- ·11月生鐵市場:淡季需求承壓 行情走弱...(1)
- ·綠色的煉鐵技術--熔融煉鐵(0)
- ·廢鋼不僅要發展 還要健康發展(0)
- ·11月30日進口俄羅斯煤炭價格行情(0)
- ·YBT 4170-2008 煉鋼用直接還原鐵(四)...(0)
- ·冷卻壁分類與作用(0)
- ·沖天爐與感應電爐熔煉對比分析(0)
- ·上海機械鐵礦石破碎篩分生產線投產(0)
- ·中國需求下降 礦業跌落暴利神壇(0)
- ·2013年農機市場分析預測(0)
- ·2010年商品生鐵市場情況調研報告(0)
- ·九年來中央財政累計安排農機補貼744.7億元(0)
- ·螺紋鋼期貨一季度價格有望穩定在4000—...(0)
- ·發改委將出環渤海煤炭指數(0)
- ·2011.1.4-2012.11.30全國主要城市球團礦...(0)
- ·如何選擇直接還原鐵隧道窯(0)
- ·高爐煉鐵要實現節能減排(0)